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契丹之梦

第039章:回到辽东

上一章说到萧空宁去石门劳军,回京后他到处化缘,也是欠了一屁股债。不过只要天气转暖,道路畅通,辽东的钱粮很快就能送过来。此时辽东在朝野民间都是有信誉的,因此他借粮并不太难。

国库储备的粮食虽多,但那是国家命脉,规矩严格,是不好借的。他借粮的对象大多是本地的士绅大地主,这些人存粮颇丰。萧空宁知道这些人不愿意张扬,所以借粮的行动都秘密进行,还承诺给出月息半成(5%)的高利率。正是因为利息高,这些人才愿意出借粮食。

借粮一事动静不小,消息灵通的萧皇后自然有所耳闻,根本瞒不住她。然而,萧皇后并未过问此事,毕竟这并不影响大局。而且,辽东营兵能够安稳,有利于局面稳定,实在没必要干预。

随萧空宁进京的马车有500多辆,萧空宁回不去他们同样回不去,如今正好派上用场。萧空宁告知毛柯勇,运粮过去的马车都留下,行军时给伤员乘坐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如今,萧空宁留在京城的唯一原因,便是等待春天来临,天气转暖,届时便能返回辽东。

关照滞留于石门的一营兵丁成了他最重要的事情,特别是那些伤兵。

第二件事与朝廷相关。朝廷偶尔会召他上朝,主要围绕两件事要询问:一是箭矢制作,二是取消人头税。由此可见,朝廷内部针对这两件事的争论从未间断,总有人想质问他。

除了这些,便是一些人际交往与礼尚往来了。

在盼望着早日回辽东的焦急之中终于等来了春暖花开,可以回辽东了。

他迫不及待地进宫辞行,这次见到的依旧只有萧皇后一个人,地点也还是那处偏殿。

辞行交谈时,萧皇后心心念念的仍是箭矢之事,一再叮嘱他务必上心。

萧空宁也再次恳切地回应:“请陛下放心,下官定不辜负陛下的信任,不会让朝廷失望。”

辞行之后,萧空宁就打点行装,准备离京了。

首先他要通知在石门的那一营兵,马上到京城与他会合。他们当然是不能进京城的,萧空宁告诉他们在京城东郊驻地会合。

经过两个多月的休整,伤员大多痊愈了,并且还有马车乘坐,所以行军速度回复正常。

他这一次进京,带来了两百营兵,还有自己的卫队两百人,加上那一营兵队伍更庞大了,送军粮的马车倒是便利了随行的军兵,有马车坐了,少了行路的辛苦。

回程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,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时候,辽东的天气更凉爽一些。这给长途行军减少了辛苦。

行程中队伍绕道去了大定县,多走了百十里路。毕竟刚划拨给自己的管辖之地,看一看还是必要的。可临潢县在北边更远处,不顺路,只能推到日后了。

大定和临潢两县都地处大草原,就是现代里称作科尔沁一带地区。

大队的车马出了喜峰口,就到了广袤的草原,也是一片好风景。

春日的草原上,被寒冬染成枯黄的草地,如今泛出若有若无的嫩绿,不知名的野花星星点点散布着,有红的、黄的、紫的,像给大地铺上了彩色的地毯。微风拂过,草浪层层翻涌,送来泥土与嫩草混合的清新气息。

湛蓝的天空上,大朵的白云缓缓飘动。远处,蜿蜒的河流在**下波光粼粼,滋养着这片土地。偶尔可见成群的牛羊,是牧民已经开始放牧了。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草原春色。

队伍到了大定县城,远远望去,它与中原的城镇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它没有城池,只是一片聚居地,房屋建筑很少,绝大多数民居都是大大小小的蒙古包。砖石建筑的外观像是西藏拉萨布达拉宫那种样子,当然规模小的多,最高大的建筑是寺庙。

实际上之所以形成聚居地就是由于寺庙的存在,蒙古族人都信佛,对寺庙**顶礼膜拜,有寺庙的地方就成了聚居地。

随萧空宁而来的有近万人和数百辆马车,队伍太庞大,为了不扰民,萧空宁命令远离城镇扎营,他只带几十人的护卫进城。

城中也有中原那种四合院的建筑,只是围墙高大,类似于城墙,像个微型城池。

由这些独特的建筑可知,这里大小战乱是常态,安全是建筑的主要功能。

大定县衙门也是这样的一个院子,所不同的是有高大宏伟的门楼,门楼的样子与中原官府衙门是一样的,尽显官府的威严。

衙门里的官员大多是蒙古族人,汉人官员也不少,汉语是通用语言,这与辽国其他地区是一样的,都使用汉语便于交流。

萧空宁在此逗留时间不长,只一天时间。他的目的就是看一看,有个感官认识,与当地官员见见面,互相认识一下,并没有深入解决某问题的目标。

随行的人马车辆太多,确实不宜长时间逗留,只能是走马观花。因此在大定县城只住了一晚,第二天就启程奔五峰府了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现在是景帝的保宁5年2月,公元973年。

萧空宁的队伍回到了辽东,到了新的一年,他已经18岁了。从去年的8月底算,现在是2月中旬,这一次出行用了半年的时间。古代的交通不方便啊,如果在现代,何至于用这么长的时间呢?

如果能沿着渤海沿岸的路线走,那里都是平原,路程也近了很多,更重要的是,不必为了躲避蒙古草原的白毛风而耽搁几个月的时间。可是不行啊,那里有个敌对的小王国,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地方势力,道路不通。

我们说过,中国的古代,历朝历代都视沿海为边远地区,此时的渤海沿岸同样如此,那里的兴辽国是最大的障碍。

萧空宁当然不会接受古人的思维,有了这次进京的教训,更坚定了他平定渤海地区的决心。

并且现在有了方便的借口,他是冀辽总督嘛,冀东是他的辖区,平定地方责无旁贷。当然这个借口是用来说服别人的,他自己不需要借口。

同样是为了平定渤海地区,他命令毛柯勇:从这次出证的军队中选出三千兵做骨干,组建渤海营,在一年内,扩充到一万人,他被任命为这支队伍的总兵官。

同时他命令毛柯勇派出细作,去侦查渤海地区的敌情,为平定渤海做准备。

“细作”就是深入敌后的密探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回到辽阳后,萧空宁的生母知道他订婚了,非常高兴。本来萧空宁还担心婚姻大事把她抛在一边她会愤愤不平,现在看这担心是多余的。

很可能是他的生母自认为身份低,认为自己只是卑微的待妾。按此时的法理说,萧思温的夫人才是萧空宁的母亲,也就是说,萧燕燕的母亲才是萧空宁的母亲。萧空宁在萧家的地位已经很低了,可是他母亲的地位比他还要低。

可实际上萧燕燕也没打着家母的旗号,而是用皇帝赐婚的幌子自己就做主了。萧燕燕知道家母看萧空宁如仇敌,所以完全抛开她,表面的样子也不用充了。

结果就成了这么奇葩的婚姻,甚至到现在萧空宁也不知道他的老丈人和丈母娘是谁?

他的生母自然要问,他确实无法回答。

除了家里的事,他第一个关心的是箭矢的生产,首先视察的就是制作箭矢的匠户营。陪同视察官员有布政使张远谋,总兵官萧宏它,还有辽阳营的几个军官。

他在京城的时候就知道一些这边制作箭矢的情况,因为辽东和京城通信联络从未中断。传递消息的驿站是专业性的,以烽火台为站点,10里一站,遇到坏天气能及时躲避,所以通信一直畅通。

由于车床生产效率高,好用,得到工匠们认可,现在已经增加到十台。这情况萧空宁在京城时就知道的,今天来匠户营视察他不会因为看到这么多车床而惊讶,即便如此还是有他想不到的,他看到车床都在房屋里边,而不是原来半露天的棚子。

容纳车床的房屋是一横排,只有一个比较大的门,门在中间位置。房子内部都是联通的,类似于现代工厂里的厂房,只是规模小很多。显然这是为了保持温度,辽东的冬季是很寒冷的。

萧空宁在匠户营的千总孙利铭的陪同下进入厂房视察。

这个匠户营是属于辽阳营的,不到三百人,匠户营的头目孙利铭叫千总,有点名不副实,可是叫百总又小了,总之他占了点便宜。

萧空宁问:“在棚子里干活不是很好吗?为什么要盖个大房子呢?”

原本制作箭矢的时间,在一年中只有一个月,所以有个棚子遮风挡雨就行了,如果冬季也要生产,确实要进入室内。

孙利铭:“回大人的问话,如果在天冷的时候上官要我们做箭矢,在棚子里是没法取暖的,通常的房子或帐篷又太小。大人您看,工匠干活不光是车床,还有堆放的木料和箭矢,还有搬运木料的人,很杂乱的,怎么也不如这个敞亮的大房子方便。”

他说的是实情,萧空宁看到房子里堆的满满的,不光是操作车床的工匠,辅助的人也不少,人来人往的,在狭窄的房屋里的确不行。

萧空宁又问:“既然想到了冬季可以开工,可是冬季总要取暖的,这里都是木料和木屑,很容易失火呀!”

古代可没有暖气,取暖就要点炉子。

孙利铭是怎么回答的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
—end—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